好不容易终于看完《安娜 卡列尼娜》



ershiyuan
2024-01-25
A-     A+

读完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,我感到有些困惑,或许有人和我有相似的感受。这本以女主角名字命名的小说,却在一大部分篇幅中聚焦于一个与她没啥关系的男性——列文。列文经常思考共产主义,参与政治讨论,表达对穷人的同情,并探讨贵族应该如何回馈社会。这种政治性的内容在我个人看来非常的乏味. 我读《复活》的时候,书中也是大篇幅描述了共产主义政治,无聊到我经常睡着. 在这本小说结尾,列文在自我觉醒和寻找共产主义哲理的大篇章的描述是无聊透顶,甚至觉得是杂音. 小说就应该在安娜卧轨自杀后就该结束.

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是在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,每个人都需要找到一个精神支撑的依托。当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但又不知道自己存在的目的时,他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。

以多莉为例,她是几个孩子的母亲,却面临丈夫出轨的困境。她将生活的全部意义寄托在抚养孩子成人上。尽管她也曾羡慕过安娜,想要跟她一样过着潇洒舒适的生活,但当她真正理解了安娜的处境,离开家一两天后突然想明白家庭和孩子在她心中的地位后,她意识到自己生活的意义,她毫不犹豫回到孩子和丈夫身边继续奋斗.

在书中的人物中,似乎都有他们的精神支点,如信仰和宗教。基蒂天生信教,对教义的真理从未产生过怀疑,因此她显得纯真可爱而善良。

安娜是一位独立而个性鲜明的女性,她深陷于对弗伦斯基的爱情之中。她对过去的婚姻生活感到厌倦,认为那只是一潭死水,对丈夫感到恶心、虚伪和做作,而弗伦斯基则是一个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人。她从不认为作为已婚妇女爱上别的男人是罪恶,因此她追求解脱。她坚信生命的意义在于爱情,真正的爱情能赋予她喜怒哀乐,这些是一个人生来作为人最重要的元素。在选择与弗伦斯基一起过有意义的生活n或者继续留在丈夫身边过平凡的妇道生活时,她第一次经历了思想上的斗争,而显而易见的是,她选择了爱情.

话说回来. 安娜在十八岁时嫁给了她门当户对的丈夫,未曾体验过爱情的快乐,却早早成为人妻和母亲。当海王弗伦斯基执着而不舍地追求她时,安娜难以抵挡这种诱惑。初尝被追求和关注的爱情滋味,如同吸毒一般,沦陷后难以自拔。她为了所谓的爱情不顾世人唾弃抛夫弃子去当别人的情妇,付出的沉没成本是非常巨大的. 当时的社会对于出轨和离婚妇女是非常不公平,而男人可以随便出轨而不需要负责的. 这也直接导致安娜后来非常恐惧失去,因为除了弗伦斯基她一无所有. 她整天忧心忡忡,猜疑弗伦斯基,认为弗伦斯基可能与其他女人有染,毕竟他曾是海王。安娜反复确认弗伦斯基必须只爱她,挑事吵架,误解对方,臆想一些混乱的情节。最终,她无法逃脱自己编织的命运,选择卧轨自杀以报复弗伦斯基。其实弗伦斯基是很爱安娜的,他也放弃了一切和安娜在一起,但是安娜她内心已经疯魔了. 或许,如果安娜在结婚前经历过恋爱,对爱情的憧憬就不会如此执着和纠结. 因为爱情本质上只是一种化学作用。飞蛾扑火的结果往往就是自取灭亡.

最后,我想说的是俄国小说里的每个人物的名字读的我晕头转向,都叫什么死鸡娃, 什么夫斯基之类的名字。俄国小说的人名好多都长得一口气读完直接气绝身亡的节奏,而且还老是变换各种昵称,看了半天才知道原来丫说的是同一个人。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托尔斯泰的小说,第一本是《复活》. 他的书我就止步于此了. 受不了整天讨论共产主义言论, 明显这种乌托邦的理想世界是实现不了的. 也许这是当时俄国社会流行的现象. 但是对于人性的描写,托尔斯泰还是写的非常好的. 尤其是安娜在火车站自杀前的心理活动,描写的非常生动逼真. 氮素…还是吸引不了我接着看托尔斯泰的第三本书,哈哈:laughing:.

电影版,如果你没看过书,估计比较难看明白这电影。




43条评论






www.freeblueplanet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