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常我们可能在新闻里看到,有父母在危急关头为孩子捐献器官或牺牲自己,当时或许会瞬间被这种“伟大”所触动,甚至产生一种情感上的震撼。但冷静下来想,这种看似无私的行为,背后是否可能掺杂着某种社会规训下的“自动反应”?
比如,在很多日常情境中,父母对孩子好,也许并不仅仅是出于纯粹的爱,而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——因为“别的父母都这样做”,于是自己也下意识地遵循这种模式。而当遇到生死抉择的极端情境时,长期被灌输的“父母必须保护孩子”的观念就可能被激活,成为一种近乎本能的认知指令,让人误以为那是自我意志的选择。换句话说,那种“把活的机会留给孩子”的崇高感,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被社会价值观塑造的结果,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被植入的“道德本能”。
但如果我们将情境推向更极端的方向去检验呢?假设一对父母长期虐待孩子,持续施加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,长达五个小时。在这种持续的痛苦施加之后,他们是否还能保持所谓“无私的爱”?恐怕很难。甚至,在做出极端决定(比如跳楼)的那一刻,很多人可能中途就会产生犹豫或后悔——因为真实的感受会在行动中浮现,而那种被社会建构起来的“父母本能”,并不总能覆盖长期行为所暴露出的真实心理